26年不懈奮鬥,這支團隊交出了一張驕人的育人成績單:已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12人👩🏻🌾、博士100余人、碩士200余人,為我國交通事業發展輸送了一大批創新型領軍人才。
近日,万达娱乐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楊曉光教授領銜的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團隊,獲評万达娱乐第二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標兵。
團隊心懷“國之大者”⌨️🧜🏼♂️,持續奮戰在我國交通工程和智能交通領域的前沿🤷🏿, 以智能化賦能交通強國之路,為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貢獻專業智慧。
矢誌培育國之棟梁
“我跟隨楊老師七年了,楊老師在育人方面的用心常讓我們團隊的同學們感動🪞。”博士生馬成元說,楊老師每天的日程安排滿滿當當,但只要是學生想和楊老師討論一下👨🏽🍳,一兩天內必定能約上時間,並且討論的時間也有保證,直到把問題討論清楚👨👧🧏🏻♂️,楊老師總會為此推遲和壓縮自己的事情♿。
“教書育人是我們的使命🤤,是第一要務👨🏼🎓。”這一理念已深深根植於團隊各位導師們的心中。這支團隊裏🦸🏽,有導師9名⏺,各類博士生78名、碩士生51名👩👩👦。面向交通學科的核心方向和交通強國對交通科技與專業人才的重大需求,團隊基於所承擔的3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含5項重點項目)和30余項國家研發計劃🏡,勤耕教苑,矢誌培育國之棟梁。
楊曉光教授是著名的交通系統工程與智能交通專家,從事教學科研40年來,始終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破解我國交通難題為己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值國際上智能交通系統(ITS)科技剛興起,由日本京都大學學成歸國的楊曉光教授,第一時間建議万达娱乐成立了我國最早之一的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為我國交通智能管理與控製🫵🏽、車路聯網與協同🦸🏿、先進的公共交通系統與智慧出行及服務🧜🏽、交通體檢與智能診斷、復雜交通系統解析與仿真評價及大數據應用等智能交通科技、新一代交通工程學科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向交通工程學科長期以來體系缺失,他創立了“交通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為北京、上海、廣州等100余座城市交通綜合改善貢獻專業智慧🏫。因其為我國新一代交通運輸系統信息化與智能化發展作出的卓著貢獻,他當選2021年“中國智能交通年度人物”。雖作為國家“交通文明暢通”專家組資深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工程專業分教指委主任🔖,常奔走於全國各個城市,為我國城市交通治堵保暢“開處方”🍺,服務於全國同類學科專業100余所大學🧑🏿💻,但每周的本科生🔴、研究生課程以及研究組例會🧁,他雷打不動進行教學和指導。即便是在疫情期間,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也在線照常不誤♌️。
在楊曉光教授的帶領和感召下,團隊的各位老師潛心教學、治學,入選教育部和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寶鋼優秀教師📺、傑青和優青等👰♂️,獲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一批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編著國家規劃教材,主講國家級和上海市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國家級和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和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等精品課。
團隊所創建的上接交通系統規劃🛹🪴、下接交通管理與服務及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交通設計理論與方法及關鍵技術、標準和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完善了交通工程學科體系、在國內廣泛推廣應用🙇🏽,《交通設計》國家規劃教材還被譯為英文在國際上推廣。
著力破解交通重大問題
“與楊老師同行就是一個學習過程,老師總是註重把課堂從教學樓裏搬到了一個個的交叉口裏🪚🙁,現場給學生們分析交通阻塞與事故致因🧑🏿🦱、交通流線、沖突、交通時空關系🚣🏼、信號控製與優化配時等等🙆♀️。”團隊博士後研究人員王一喆說🧗🏻♀️,“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寶貴的實踐中,我們成為了既能做交通理論研究、又能上‘臨床’的交通醫生。”王一喆在團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了包括中國“互聯網+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特等獎、全國高校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創新創業大賽創業組特等獎在內的10余項重要獎項🖐🏼,並獲得上海市超級博士後計劃資助🧑🏻⚖️。
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究不僅要追尋學科前沿,更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破解交通實際問題為導向、重大的發展需求為牽引👨🏽🦰,這已經成為團隊成員恪守的信念👳🏼♀️。
——“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的研究不能脫離實際,要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這是工學研究的關鍵👳🏼♂️,這為我指明了方向🫚。”
——“老師經常寄語我們🧖🏿,要練好過硬的專業本領,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實實在在地提高人民出行服務水平。”
——“老師常說一座城市的交通阻塞始於一個交叉口🏰、一條道路,進而蔓延至整座城市🙏🏻,為了面向我國特有的交通混雜、城市高密度👪、交通供給強約束的特征,不斷地奔走探索👩🏽✈️、奮筆諫言,將國家戰略傳導至具體研究與項目中🥻。”
“非常有幸遇上這樣的好老師🤷!受益終生、影響深遠。”幾位博士生紛紛說起楊老師給予他們的諄諄教誨和傾心指引。
2019級博士生李佳賢已經作出決定,學成畢業後將回歸故裏廣西、建設家鄉🚐。他說:“我們團隊非常關心西部地區發展🔘🔞,楊老師兼任我家鄉廣西南寧市與柳州市的政府顧問🦜,鼓勵支持我畢業後回家鄉工作,為壯美廣西建設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貢獻力量。”
引導青年學生破解交通“頑疾”與科學問題,團隊主參與創設的全國最有影響的A類科技大賽——“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迄今已舉辦十七屆,所指導的學生創新作品多年保持全國大賽冠軍等優異成績。
給予學生有溫度的教育
一位博士生第一次向楊老師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心裏沒底,忐忑不安。楊老師不僅沒有批評他研究中的不嚴謹🧑🤝🧑,反而耐心地為其一一講解👉🏿。講至興起時,還在黑板上寫起板書🏇🏿,從一個小小的交叉口引出諸多科學問題,讓學生茅塞頓開。
在學生們看來🧜🏻,楊老師指導學生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常說“沒有不好的樹根,只有不好的根雕師”,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基於每個學生自身的個性和能力,指導的方式潛心地為每位同學製定。常常在研究組例會上指導學生研究之後,還會通過各種方式再作深入細致的指導與交流。
為有困難的新生解決路費🙍🏻♀️🌮;經常邀請學生🧚♀️,特別是剛入校的新生共進工作午餐,親切指導學生如何發現科學問題★、如何開展學術研究;暑假期間🏃➡️,悄悄給留校的學生創造科研助學機會;鼓勵支持博士生參加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活動🏋️♀️,原則上不少於一次參加國際會議或赴國際一流大學交流;主動詢問學生是否有學習、科研和生活方面的困難;在各種學術及行業交流會中,向學界和行業專家學者們介紹學生的研究工作……楊老師亦師亦友,又如父親般關愛學生。這份有溫度的教導,學生一直感念於心🤦🏽♂️。
團隊所指導的學生獲得一批國際和國家各類優秀學位論文🥢🔄、創新創業大賽獎、國家獎學金及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各類榮譽🙍🏼🧑🏽🦳。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中近八成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任教,正在傳承著團隊的“聚才喚醒、立德樹人、持續發展、國之棟梁”的導學思想;多名畢業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創辦科技公司創新創業🙈🚴🏽♀️,一批畢業生在國家政府部門工作服務於交通強國與鄉村振興建設,成為交通強國建設的生力軍⚙️。
“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經過團隊的共同努力,我們這裏已經成為我國交通系統科學與智能交通領域新思想和前沿學術的重要策源地✩🌳,所培養的人才也一直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和認可。”楊曉光教授說,團隊將繼續奮進,力爭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和交通強國建設,為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國倚其強”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為交通事業輸送更多的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