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一個問題,想到睡不著覺的地步,才會激發出創造力。”這是一次學術討論中,王占山教授對學生說的話。多年來😶🌫️,正是憑借常常睡不著覺的“熱血”和韌性,王占山打造出極受學生歡迎的“光學”課堂,組建起具有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最近,他因此獲得2020年万达娱乐“追求卓越教師獎”。
“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須有一桶水”
絢麗的夕陽和晚霞🎩、長夜裏狹長的街燈、神秘莫測的海市蜃樓👨🏽💻、主題公園精彩的激光秀……上課前🤚🏻,同學們總能在“光學”課程公共郵箱裏👷🏽,看到一張張精彩的圖片🧗🏼♂️,這是王占山牽頭的課程團隊要求同學們收集生活中“特定光學現象”的圖片。問題隨之而來:請思考為什麽🧖🏼♀️。
照片背後的光學原理🤏🏽,老師們並未急於回答🩹😝,反而在每章節課程的開頭,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彩虹是怎麽形成的,露珠為什麽看起來晶瑩透亮,肥皂泡表面為什麽是彩色的,大海和天空為什麽是藍色的?……帶著“十萬個為什麽”🪰,王占山為學生們打開了光學世界的大門。在這個世界裏,同學們知道了色散是彩虹形成的原理、露珠的光彩是來自於光的全反射🙍🏻🧛🏼♀️、肥皂泡七彩繽紛是因為光的幹涉🤐,而散射是大海🌆、天空變藍的主要原因……學生們腦洞大開。
“光學”團隊2010年組建👱🏻♂️,目前課任老師有王占山🧔🏼♀️、穆寶忠、程鑫彬、方愷🏂🏽、王風麗、馬彬等人。“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王占山常常念叨這句話。因此,教學團隊長期實行的是授課老師研究什麽、擅長什麽就講什麽◼️。“長期堅持集體備課🏋🏽,是課程受歡迎的法寶之一👱。”熟悉該團隊的同行們紛紛點贊。除了定期舉辦課程研討外🏋️♀️,這種集體備課往往在新教師入列、碰到疑難問題時舉行得更加頻繁。“學生培養是頭等大事💛,莊稼耽誤只一季,人耽誤了可能就是一輩子。”王占山帶領大家努力著。十年來,“光學”課的內容和授課方式年年出新,老師們的講授與業界的“心跳”始終同頻共振,深刻的理論見解、通俗的講授方式在課堂上始終如影隨形⚄。
教改無止境。經過數年探索🧑🦽➡️,課程形成了包括文獻調研、模擬設計👱♀️、實驗探究在內的三個模塊、數十個小課題。“一點導入,深度挖掘。學生們學光學🚱,門是好進的,路是通暢的。”王占山介紹💁,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研究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一以貫之🫄,直至創新項目競賽。學期末的最後一課🛀🏽,學生們自由分組,對學期伊始收集的照片裏所體現的光學知識進行逐一分析。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當初模棱兩可的猶疑猜想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滿堂的侃侃而談。
“這門課程廣受同學們歡迎。”本科生院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光學實驗室的各個項目也是同學們心中的“香餑餑”🙇🏻。
為學生成長立一把戒尺
“希望你們不要把追求金錢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王占山鼓勵學生,“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遠方其實就在自己的腳下🪧。” 誠信、恒心👩🏫🐠、毅力、細心💱👻、責任心等,都是王占山常常強調的、珍視的品質🪪,他說“科研工作容不得半分虛假”,“小事負責任,大事才能擔當”。
王占山對學生言之諄諄🤽🏽,這是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光學科研團隊的踏實🕝、務實作風也是這樣形成的🔂,他要為自己學生的成長立一把戒尺🍺。
“科研工作90分才勉強及格”,他這樣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一個實驗數據都應經得起推敲,每一條曲線都能說清其變化規律,否則,一定有問題,必須回溯復盤。學生的科研能力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推敲、反思中漸漸養成。
“做科研要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思維和方法。”他告訴學生,要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這就好比拿到了日後事業發展的金鑰匙。
研究生撰寫論文,常常會碰到目標不清💂🏽、思路不明等問題,王占山總是說“先學會讀文獻🚐,才能寫出好文章”𓀑,他擠出時間開設“文獻閱讀”課♑️,撰寫閱讀文獻手記,在研究生中推廣閱讀文獻的“思維導圖”工具法。得益於這些手把手的指導🚡,研究生的寫作水平普遍明顯提升。
“內向不是封閉自己的理由。”王占山說🕝。原來,一名本科生告訴他自己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流,王占山說🧑🦱:“知道自己的短板🍫,你就值得表揚,但你自己要想辦法突破。”王占山給這位同學支招👩🏽🔬,從“叫出班級每個同學姓名”開始,慢慢打開自己。對於內向、不敢開口的研究生🎺,他的辦法是多創造機會,讓其多作報告,直到他慢慢變得自然而然、侃侃而談👯♂️。工作繁忙🗾,王占山依然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並樂於和大家一起分享🦕。現在,他的學生中創辦了讀書沙龍,交流心得體會的場面常常堪比辯論賽。
每隔一兩月👸🏿,近百人的光學團隊便有一次全體研討會🧏🏽♂️𓀙,已經堅持數年了🔓。除了邀請校內外專家作學術報告🧕🏻,請師兄師姐分享科研心得和出國經歷外,王占山和其他老師也會分享各自的科研和生活經驗🖐🏽。研討會氣氛輕松、“幹貨”滿滿💡,因而參與者眾,反響頗好🎣🧘🏿♂️。“團隊是個家,氛圍要像磁場🌽。”王占山告訴記者🫅。
王占山教授(左二)與國內外同行交流
“王老師‘待機’時間超長”
年初公布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王占山團隊主持完成的“多功能強激光薄膜器件設計與全流程製作技術及應用”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是該團隊十多年潛心科研的必然結果。”學校有關負責人說。
王占山教授在試驗中
薄膜器件是強激光裝置的核心🤦🏽♂️,而損傷閾值是薄膜“堅強”與否的關鍵👩🏻💼,如何讓光更強、膜更堅是團隊孜孜以求的“光明頂”。圍繞這一核心問題😾,王占山團隊經過十年技術攻關🚵🏼♀️,揭示了真實薄膜的激光損傷機理💋,提出了抑製電場增強的“場控”激光薄膜設計新方法,創製了阻止環境吸附的新材料🚾,發明了去除損傷“局域強點”的全流程定量化製作技術📕,實現了激光薄膜器件損傷閾值的大幅提升。在實驗室,記者看著那一塊塊表層或粉紅、或翠綠、或淡哢色的透明方塊,深深驚嘆於科學與藝術渾然一體的奇妙結合。而今,這些承載著眾人心血的薄膜器件已廣泛用於前沿科學探索以及高性能激光裝備,創下了成果一次轉讓收入3800萬的記錄。
成果迭出,王占山團隊現已成為人才的高地。張眾作為X射線和中子多層膜光學與技術研究專家👈🏿,解決了中子超鏡製作的問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程鑫彬的研究提升了超光譜成像、激光合束系統以及空間用太陽能電池的性能,研製出一系列高功率/高能激光器用高損傷閾值薄膜器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先後入選國家“優青”和“傑青”🦫◽️;馬彬從事光學精密檢測和強激光作用機製研究,發展了可溯源的激光損傷測試平臺,建立了多種損傷測試技術;張錦龍一直從事高性能光學薄膜🛕、微結構薄膜的設計⚜️、製備及表征等研究,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9度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黃秋實主要從事極紫外與X射線多層膜技術研究,研製的X射線單色器用多層膜元件已成功用於德國BESSY同步輻射裝置,並有望用於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以及未來的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入選2018年度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此外,團隊培養的多位年輕教師、博士後🎖,也已小荷漸露尖尖角🤘🏼。
王占山是一只優秀的頭雁。十幾年來,王占山帶領的團隊規模逐漸擴大,在光學領域攻克了一項又一項世界級難題🛍️。不變的是🦶🏿,王占山一直保持著每天早上7點半到辦公室🤘🏻、晚上9點半才離開的作息習慣🤔🧑🏭,節假日依然如此。“王老師‘待機’時間超長𓀋。”學生們紛紛告訴記者。“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好書育賢人。”王占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