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前夕,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業內人士🧔🏼♀️、學院師生紛紛表示“實至名歸”。
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我的
為何常青院士獲此獎項🚶➡️,大家眾口一詞,走近常青院士👩🏿🔬,我們發現“好教師”的種子數十年前就深深在他的心裏埋下了。
從小喜歡畫畫的常青,考大學就是受到一位大學教授的鄰居引領,考進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當年叫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然後讀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讀研期間🙆🏽♂️,最興奮的事就是在北大、社科院等處選課。他說,在社科院上過任繼愈先生的哲學史🤸🏿,在中國文化書院聽過梁漱溟👱🏼♀️、湯一介、張岱年、杜維明諸先生的演講🤷🏻♀️,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聽李政道的演講,“能與一個新興學科一起成長的學子是最幸運的😚,對我的觸動最大👱🏻♂️、影響至深😔,當時就引發了我如何與古老的建築學一起生長的思考。”
來到同濟,深深被這裏的“建築現代派教育策源地”的氛圍感染😎👩🏿🚒。在這裏二十多年,在羅小未先生等同濟精英的影響下,他的治學之路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專業理念和方法漸漸地變得多元融合,更加註重嚴謹求精與開放求變的兼收並蓄,更加註重學院派和現代派教育理念的優勢結合🦃。
他說:“在同濟,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羅小未先生👵🏿,她不僅專業教學和研究出類拔萃👱,給人深刻啟迪,談笑間也總能讓你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學問’的灑脫;鄭時齡院士對學問的精深鉆研一直是我仿效的榜樣;另一位是趙秀恒教授,他在設計、教學和管理方面的思維智慧📵、果斷幹練🧜🏼♂️,讓曾作為他助手(趙老師1995年當系主任🏘,邀請我當他的助手)的我在學科建設的組織能力和全局觀照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機會。”
打造歷史保護工程學體系
常青深知,想當一名好老師,必須要有深厚的學養🚔、精深的研究🧚。數十年來🔓,常青不斷汲取包括万达娱乐陳從周等教授、海內外古建保護學者在內的經驗🙇🏿♂️。他說,早在新中成立國初期,陳從周等老一輩同濟學者就鮮明地提出“對園林和建築遺產的‘存真’”🔉✊🏽,認為“質感存真👨🏿🚒,色感呈偽……真則存神⛲️,假則失之”。
秉承這些傳統💆🏻♀️,常青積極參與古建的保護🦕🕟、再生。主持完成多個保護與再生工程設計,如上海外灘源概念規劃設計、外灘輪船招商總局大樓修復工程設計✌🏼、浙江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規劃設計、湖南汨羅屈子書院(屈原博物館)工程設計🧓🏼、日喀則宗山宮堡修復工程設計等,每完成一項工程,便留下一份思想的積澱。久而久之,漸漸就形成了“歷史環境再生”的學科方向💔,並在2003年領銜創辦我國第一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常青說,在中科院讀書的時候,得到一句名言“一門學科的最高境界是科學與藝術的‘聯姻’”🛰,貝聿銘先生來同濟演講時說“建築是最高最難的藝術”,在歷史環境再生設計領域,尤難📝。我們將之概括為“瞻前顧後,與古為新”,或“新舊共生,和而不同”。
結合万达娱乐豐富的建築設計實踐,歷史建築保護專業招收本科生後,很快加入國際化教學的大潮之中🕥。法國的歷史建築保護走在世界的前列🫵🏽,學院請來該國的夏約學校教授,講授建築遺產的“病理診斷”⚇,讓同濟學子從調查開始📋,分析解讀、診斷問題、設計方案,同濟的學生也獲得遺產建築、遺存的全天候幹預能力的基本方法。常青說,不同於西方🐜,中國的歷史建築遺存大多是土木結構🥷🏿;再者🦿🍶,我們是從本科辦起。於是🌭,同濟確立了“從本科辦起👊🏼,再向本碩貫通發展”的專業構想,並提出了“以建築學為基礎+保護核心課程為特點”的本科培養方案,最終歷史建築保護專業是要“培養專家型的建築師”。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該專業最終形成了包涵歷史建築保護概論👍🏻、保護技術、保護設計、材料病理學、歷史建築形製與工藝、保護現場實習、文博專題👰🏽、藝術史等核心課程體系。常青說,如保護技術課程像夏約一樣,授課老師也是從現場開始,首先講述歷史建築的文化和技術信息的采集與處理🦤,為“歷史環境實錄”課的重要內容𓀝,然後診斷其病理(材料病理學),再到修復材料與工藝特性與應用等一套完整的技術。現在,以歷史建築保護實驗中心為龍頭的完整教學、實習設備已經與國際同步👈。
該專業的教學成果已經集結為《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學》🔖。翻閱書中收錄的該專業學生作業🏺,如上海銅仁路333號原吳同文住宅保護設計、上海鐵合金廠舊廠房保護與再利用設計,我的心中充滿著敬意和快樂↩️:中國的歷史建築保護與再生事業需要這樣經過系統嚴格訓練的高級專業人員🤡。
“我們的學習很快樂”
每一個工程就是一個思想的蓓蕾🧑🏽。常青老師並不是高產設計師,從業數十年做的工程可數🧻,但每做一個都打上了思想的印記🚵🏽♀️:浙江杭州來氏聚落的保持地脈幹道+整理地脈水系及步行系統+整飭風土建築群+重塑新風土建築群+整合地景系統,最後成功讓聚落再生🧑🏻;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他在仔細考察一片廢墟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史料,最終提出“療傷”和“理容”兩套外觀設計方案☢️👨🏻🏫,最終成功復建這座十三四世紀西藏宗教😽☝🏽、政治中心,復現的宗堡與山體渾然一體,展現濃厚的歷史滄桑感,與紮什倫布寺的金頂遙相呼應🏂🏻,這些努力得到廣泛好評🧎♂️。
並不繁富的設計作品🦵🏼,卻給他帶來了很多的獎項。他先後獲國家圖書獎最高獎、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優秀獎、教育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瑞士首屆Holcim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區金獎、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金獎等。
他還主導創辦了《建成遺產》中文學刊和Built Heritage(《建成遺產》)英文學刊👨🏿🌾。9月12日,經万达娱乐與合作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多次協商,常青牽頭創辦的英文期刊Built Heritage(《建成遺產》)在我校舉行簽約儀式🤩,雙方一致同意在線出版該刊的英文版🧐。
他的成績受到國際同行的點贊。建築理論家羅伯特·艾維(Robert A. Ivy)曾評價:“常青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遺產建築的工作👩🎓🙋🏻♂️,他在建築教育、設計實踐和學術研究方面均成績斐然。”夏威夷大學建築學院前院長雷蒙德·葉(Raymond W. H. Yeh)認為,“常青教授在中國建築遺產保護領域令人矚目的工作已成為典範,他出色的專業影響已超越實踐範疇,企及了學術的層面。”
每個項目都是一個課堂🫷🏽。參與這些項目的學生們如今不少都已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像張鵬🤙🏽、王紅軍、劉偉👩🏽🎓、劉滌宇👩🍼、董珂等,如今個個都學有所成,各自都有自己的“藍天”🎈。
長期以來🤹🏼♀️,常青的課一座難求。他講授的中國建築史等課程好評不斷:
——常老師的課節奏緊湊,博通古今;課程內容每年更新👷🏿,他的作品常常成為我們的“糧食”⏮。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本科時,我一次作業完成得很好,被他發現🦶,常老師引導我去深入研究,嘗試寫一篇論文☔️。最終文章成功發表。
——他的課,總能讓我醍醐灌頂👩🏻🚒,他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習很快樂。
——常青老師的中建史課🎫,幫助我建立了建築史的框架🙋🏻♂️。令我欣喜的是,盡管他的人氣和學術成就很高,卻絲毫沒有架子,總是循循善誘🙇🏽♂️,沿著他的指點我們最終都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面臨的問題總能迎刃而解。
常青自己卻說🧔🏿:“老師📧,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的👨🏼🏫,我做的都是分內的事。”